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拿作品《蛙》向诺贝尔奖献媚的说法,至于获奖后的打算,莫言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北京晨报》10月12日)
不得不说昨晚上是整个中国为之沸腾的一晚,因为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一消息的公布无疑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样的让人振奋。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界的梦想和追求,更是全体中国人的一个梦想。犹记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本应该是中国作家茅盾,然而不幸茅盾老先生已经逝世,于是改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以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拥有经典作品无数的文化大国,始终不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一直都是国人的遗憾,而如今梦想成真,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空白,对于有着两千多年文学传统历史的国度而言,怎么能够不兴奋呢?
可是欣喜之余笔者不由得多了一丝忧虑,按照国人以往对于“英雄”们的追捧,媒体对于“伟人”的热捧,无疑将掀起一场文学的大扫盲,更或者会激发起一场不小的“文人相轻”的战争。百度上点击率居高不下的“莫言”二字,微博中各方名人争相的祝贺,都将这一本应该是“个人殊荣”的奖励无限的扩大了,自然这种浓厚的热爱是国人们最真实的表现,但是笔者还记得之前杨振宁的例子,当初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国人们在不清楚其美国籍的身份时,也是欢呼雀跃的,但是当事实公开之后变夹杂着不少的唏嘘,这一最为真实的心态无疑将对于诺贝尔的关注推向了“伪关注”。因为或许对于更多的国人来说,诺贝尔承载的并不是科学和文学的进步,而是一种变相的自豪荣升感,至于其对于社会和人类有多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吧。
这不免让笔者想到了,此次零的突破实在是与许海峰奥运会令的突破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继许海峰之后中国的体育事业确实是有着飞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的还有“唯金牌论”的潜在危机,“体操王子”李宁带领着中国体操队在奥运上的那次失利给所有人都留下了痛,但是更痛的是回国后的李宁遭受到的不是国人的安慰和怀抱,而是漫无边际的辱骂和指责,这样的痛不是几块金牌就能够抹平的。而此次莫言获奖之后呢,无疑中国的作家们会将此作为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是值得崇尚的,因为无疑这是回带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带动中国的文学走向国际,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莫言老师在获奖之后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被问及打算如何庆祝时“打算和家人包饺子庆祝一下”的回答,让笔者影响深刻更让笔者觉得应该深省。获奖者本人都能够如此平淡的去面对诺贝尔的殊荣,为何国人们始终紧紧抓住不放呢?文学不是本应该一切在“莫言”中吗?文学的主旨不是应该在写作中不断的反省、不断的考量吗?为什么要因为一个本就应该有的获奖而欣喜到去挖掘获奖者的“历史”,说不定就在明天各大报纸上就会刊登莫言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部队领导、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给予了怎么样的支持,怎么样的鼓励,这种老套的戏码为何都已经掉牙了还屡屡能够吸引众人的目光呢?难道这些都不值得国人们反省吗?
对于莫言,他不过是一位作家而已,不过是一位获奖的作家而已,正如作家韩少功说的那样“高兴一个小时后,继续写作吧”。也正如莫言自己说的,尽快将这繁华拂去,还是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文学的价值应该在于其生命力的创造,在于其时代的召唤和影响,诺贝尔,不过是一尊奖杯,何必那么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