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云南推出的普遍降价景点,4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约为140家,5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有13家左右。(9月24日《京华时报》)
不得不说,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可谓是史上最热闹的一次,不仅仅是长达八天“小春节”的假期,而且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都会对于小客车实行免费通行的政策,再加上现在景点门票降价的特惠型政策,这一套“惠民”组合拳可谓是来的凶猛无比啊。但是也由于种种的因由,致使高速免费的细则迟迟不出台,降价景区更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所以,民众们貌似都不怎么买账,直呼“不给力”、“不过瘾”。
笔者认为,多年来只涨不降的景区门票总算能够降下来,可当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民众们大呼“不给力”无非是因为三点,一是因为此次降价降的少,虽然平均降价幅度高达百分之三十七,但因为原来较高的价格基数,降完之后还是让人觉得贵了点;二为“降得偏”,细看这份首批公布的降价景点名单,都是些不怎么知名的冷门景区,不少人是看了名单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儿;三是,此次的景区门票降价只限于国庆假期之内,时间上面的限制,难免让人怀疑这是为了“抢客源”的手段,而不是诚意降价。对于网友的集体吐槽,笔者相信主导此次景点降价的发改委肯定也是满腹的委屈。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热门还是冷门的景区,总归都是实打实的降价了,这就是一种进步,可能是因为首次的尝试,才会出现很多制度方面的纰漏,才会引发民众的质疑,才会出现这般“不讨好”的场面。
对此,笔者觉得,一项公共政策的含金量,是体现在政策的诚意和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上,既然是惠民的举措,就不应该分流而行。发改委用“还有第二批名单”来证明此次景区降价的含金量并不低,但人们会很自然地反问:既然降价景区已经确定,为何要多此一举地分两批公布,而不是一起公布呢?显然,这种有悖于常理的信息公布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也许公布第一批名单仅是对民意的一种试探和摸底,根据舆论反馈,再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公布第二批名单。这样的分流而行,不过是将眼睛一直盯在门票上的“视觉短板”而已,既然不会给予民众们更大的实惠,又怎么可能受到民众们的支持呢?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景区都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既背离了景区的公益属性,加重公众的旅游负担,也让景区本身陷入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得景区既无改革压力,也无改革动力。着名的景点,无论价格高得再离谱,游客还是会一边喊肉痛一边趋之若鹜;对于那些冷门生僻景点,价格再低乃至免费,也未必会吸引更多人。
此次的景区门票降价确实是一大善举,可是这一出发的脚步迈的不够大。倘若有关部门追根溯源,将景区定价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上日程,全国各地的公共景区的门票价位回归到合理的位置,那么在长时间的“平民”水准上,公众们的出行趋势将会不断的增加,也会变得更加的理性、更加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