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产大礼包为何成了“大闷包”?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这与水产市场长期粗放式经营有关;另一方面,这一市场缺乏相关标准,以致大礼包的质量良莠不齐。外面包冰、暗中注水、混淆产地、虚标原价等现象时有发生。
春节即将来临,市场上的水产大礼包又开始热销。记者昨日走访本市部分水产市场发现,各种各样的“水产大礼包”“海鲜大礼包”从二三百元到二三千元,应有尽有。“虾兵蟹将”任意组合,丰俭随意。但是,打开大礼包一看,不少大礼包都是七拼八凑而成,有的产品只有一层透明塑料包装;有的虽有独立包装,但只是简单地标明品名、重量,产地、保质期等产品要素“三欺四瞒”……水产大礼包,如何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大礼包随心配
记者来到铜川水产市场,只见这里不少店铺已挂出“海鲜大礼包火热销售”的横幅,一些专卖大闸蟹的商铺也腾出一角,开始接订单销售水产大礼包。
在一家“小刘海鲜大礼包配送中心”摊位上,各种礼包规格从388元至1388元不等,店主热情地招呼记者:“想要什么自己配也行!”记者表示想订购一款标价688元的大礼包。根据经营者提供的“套餐”,688元的大礼包包括2条500克左右的东海鲳鱼、2条500克左右的野生大黄鱼、2包200克重的高邮虾仁、2条500克左右的东海带鱼、1包3公斤重的东海鳗鲞、2盒礼盒大明虾(350克)、2包1000克大连海蜇共7种海鲜。店主当场提供的4种实物样品中,明虾和鲳鱼只有一层白色塑料袋包装,上面没有任何标识;虾仁和黄鱼有独立包装,但套餐中标明的“野生大黄鱼”实物标注为“深海大黄鱼”。
同样,在百川综合市场另一家“火热销售”水产大礼包的摊位上,一款标价580元的海鲜大礼包中共有7种水产品,其中野生梭子蟹、深海鳕鱼片、东海野生鲳鱼、东海带鱼4种产品没有标注任何产品信息。
北石路上一家冻品经营店内,店主从冷库中拿出一条缅甸“黄花鱼”表示这是他们的“拳头产品”。记者询问为何产品包装上不见产地、生产企业等信息时,店主回答:“如果印上这些,别人怎么会再到我们这里进货?”
缺行业自律。”上海水产行业秘书长范守霖告诉记者。本市水产组合礼包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后,水产大礼包年销售量从几千包起步发展到去年春节销售量达33.5万包(盒),增幅明显。10多年来,水产大礼包从单一冻品发展到虾蟹类、鱼糜制品类、腌制品类、进口水产品类、休闲产品类、干制水产品类,包装形式从简单的纸盒式发展到泡沫塑料保温箱、保温旅行袋等。
“我们提倡水产大礼包内每一单品都应该是工业产品。”范守霖表示,这是水产大礼包规范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已有不少企业试水水产大礼包工业化生产。记者在南丹路一家水产专卖店看到,一款海品汇“福”字号水产大礼包外包装标有生产企业名称,礼包内每一单品包装上也标有“QS”标志和品名、规格、保质期、食用方法、产地等要素。正在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网站举行的水产大礼包展示活动也敦促各企业在经营中“亮品种、亮规格、亮价格、亮品牌”,通过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