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7月8日电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上班,超编一倍左右。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说:50岁的人退二线,的确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当时就认为这也是改革的成本”。(7月9日《京华时报》)
近几年来,“吃空饷”的新闻一直不绝于耳,此类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仅仅是今年就已经被曝光了不少的消息,4月22日,山西女商人王辉被曝光“吃空饷”;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则自曝“吃空饷”家丑,192人名录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永康日报》两个版面;6月11日,有媒体报道江西省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但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一种理论或者事实可以证实这样的观点:部门超编一倍,让一半的在编人员只拿工资不上班属于改革的范畴。而今,看到了这则消息,笔者还真是算是长见识了。
笔者先不说这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教育局究竟是多有能耐,工作人员可以超编一倍之多,作为教育局局长,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但不反省不反思问题根源所在,还大言不惭的借着“改革成本”妄想蒙混过关,这么荒谬的理由还能够讲的那般理直气壮,真的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脸皮之厚啊。
也先不说王局长此番“高论”究竟在替谁说话,单就其“高论”的潜台词就暴露出赤裸裸的腐败心态和暴力掠夺之劣性。乍听起来说的似乎不无道理,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一点已成共识。教育局机关年龄结构老化、活力不足的确需要改革,让50岁的人退二线,从人才资源上说确实是一种浪费,但若能起到精简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年轻人得到培养,机关活力四射的话,这种“浪费是改革的成本”姑且能说得过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老人”退下来了,年轻人也补上去了,而退下来的人,工资待遇基本不变,和上班的差距不大,结果部门超编一倍,40人在“吃空饷”,若按王局长的“高论”,计入“改革”的成本,由纳税人买单,这恐怕有违改革之初衷。
这些年的豪华编制不免会给民众造成一种假象,是不是所有的改革都需要铺垫巨大的社会成本,是不是所有的所谓的“阵痛”都是改革绕不开的门槛儿?自然,笔者再次强调不论是什么样的改革都是需要成本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这“浪费也是一种改革成本”的说法真的是荒谬至极。不错,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显然,这种“浪费也是改革成本”的思想和做法已经变得正当化和泛滥化了,或许这是在一定的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不得已的特殊举动,是一些制度性弊端下的怪胎产物,但是这也不能代表着改革的全部。改革的成本倘若染上了浪费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呢?因为能够将浪费作为改革的成本的政府,显然对改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在借“改革”之名,为即将“退二线”的老领导们“敛财”,或者更是为了自己“敛财”吧。
不禁让笔者想到了,郎咸平先生对成功人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你们记不记得,二十多年前你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个情景。你当然记得。你的父母含着眼泪把你送到火车站。他们买不起硬卧车票,给你买一张硬座的站票,让你站到北京上清华大学。你毕业了,功成名就之后,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而你就开始搞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了,你断送了当初和你一样贫穷的农村子弟唯一脱贫致富的机会,因为学费提高的结果是他们再也念不起大学了”。或许这话说的粗糙而且悲怆了些,但是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为什么改革之名都要被冠以“牺牲”、“浪费”的话语,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在远远够不着的“大局”之上?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打着革命的旗号干着“反革命”的事情罢了,在政府消费不透明、不公开的环境下,在“改革成本”往“吃空饷”的前提条件的转变下,让广大的纳税人情何以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