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重庆市冒出一家“鞋医院”——这家“医院”的院长张上永,是一位敬业的老鞋匠。从业21年的张上永把修皮鞋分成“骨科”等5个科室。当顾客拿着皮鞋来这里修理时,都要让张师傅的妻子先看看,用老张的话说,这叫“挂号”。按照病情不同分完“科室”后,张师傅才会对皮鞋进行确诊,继而确定“手术”方案,当“手术”取得成功,顾客表示满意,再明码标价地收取“医疗费”。创意带来生意,质量带来效益。“鞋医院”的名声越传越远,远近顾客纷纷登门。据说,张师傅现在月收入至少6000元以上。
这年头,拿医院说事儿的不少。比如一些4S店常常自诩“汽车医院”,家电维修店会给自己命名“家电门诊”。然而它们做得究竟如何?消费者有口皆碑。不过,尽是些“讨伐碑”。已有十几年驾龄的陈先生,对汽车维修算得上是位行家,他担忧地说:“修车时,我都要亲自盯着汽修工干,离开一会儿都不放心。像我这样懂维修的人还好,大部分人都是门外汉,他们怎么办?”业内人士提醒车主,尽量到正规修车厂去修车,而且车主最好亲自在场,盯紧汽修工的一举一动,不给他做手脚的可乘之机。不少车主修车不愿耽误自己的时间,把车辆往汽修店里一扔,第二天才来取车。殊不知,有的维修工趁着“甩手掌柜”不在,便开始降低维修标准、偷工减料。以给汽车喷漆为例,一些汽修店往往不打底漆,喷漆也只进行一次。车主刚取车时车辆虽然完好如初,但开一段时间后,车身就会出现色差或脱漆。如此修下去,爱车就会慢慢变成“花脸猫”。据了解,一些无良维修企业惯用的伎俩有:其一,无中生有。某客户说家里的电脑无法启动,维修工上门一看是内存条积灰,只需用酒精棉花擦拭一下即可,于是收取了50元上门费。可回去竟招来老板一顿臭骂:“干嘛不说内存条坏了!”相比50元的上门费,更换内存条要加收200元;回收来的内存条只需稍作清理,就可卖给下一名客户。其二,小事化大。拿空调来说,检测故障时最简单的把戏就是加大检测设备的电压。由于国内家用电器用的是220伏电压,有的维修工为证明电器确实出了“严重故障”,会在检测时使用330伏甚至更高的电压,以此糊弄客户,赚取黑心钱。现实情况很不妙,一些维修企业和专卖店把低质服务、随意宰客变成了常态,这让很多消费者形成很不爽的共识——修理产品就等于被宰,只是有大宰和小宰之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种滋味是相当不舒服的。
人得了病,第一愿望是去医院;商品得了“病”,也应找“医生”就诊。业内人士称:由于产品维修质量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没有第三方鉴定机构;加上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产品维修带有分散入户、技术性强的特点;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多厂家都无法掌握售后服务的真实情况;而消费者并非技术行家,难以对维修质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出于上述原因,眼下多数维修业吃的还是一碗“良心饭”。遇到有良心的维修商,算您有福气;否则,只好忍气吞声地挨宰。这么说,难道没有办法对维修乱象进行有效治理了?当然有。笔者认为,除了及时出台相关标准,加强行业管理,邀请消费者参与监督等措施,维修企业无疑应该拜老鞋匠为导师,将自己的良心摆在第一位——要知道,假如良心没搁正,你的买卖早晚得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