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桑盛姆•桑赫拉(Sathnam.Sanghera)
2005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里,无论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人、 《金融时报》或《华尔街日报》,每个人都放下了自己小小的愤怒和满腹的酸楚,怀着和平、爱与理解的心情来拥抱这个世界。
然而,一些管理学思想家相信,只要用更高层次的“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SQ)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商业世界可以永远如此和谐。
“灵商”,这个由英国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访问学者达纳赫祖海尔 (Danah Zohar)首先提出、建立在情商(EQ)理念基础之上的概念,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容于商业思维主流。
我曾以为它会和大多数圣诞火鸡的命运一样,风靡一时后很快销声匿迹。直到有一周,我收到了来自Reed Training的一封电子邮件,称它正在率先开发关于该项目的课程。
我未能在该课程开课时预定一个座席,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对首席培训师迈克乔治(Mike George)进行采访。他曾担任过广告公司奥美 (Ogilvy & Mather)的客户主管,如今却将自己描述为一位精神教师、激励演讲者、隐修领袖、教练、管理发展引导人和作家(其作品包括The 7 AHA!s of Highly Enlightened Souls等)。
我一开始问他,人们花费845英镑 (合1467美元)外加增值税,能从他的“管理中的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in Management)”课程中获得什么?他用缓慢的苏格兰口音答道:“首先,你会转变你的认同感……;其次,你会转变你的目的感——从生存到服务……;第三,即为从反抗到接受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在实际中可能意味着什么?“最近一个家伙参加了这个课程,他回到自己的公司后,就抛弃了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奔驰轿车,购买了一辆丰田普锐斯(Prius)。”是那种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吗?“是的,他的价值观改变了……灵商让你的职业生活更富有意义。”
谈话就像这样持续了一会儿。随后,当我分析这些言论并阅读了更多材料后,我感到奇怪极了。我的头皮发炸、眼冒金星。换而言之,我感到极度愤慨。这是因为:
■灵商使用的语言。它没完没了地提到“内在的眼睛”、“内在的和平”、“积极的能量”和“情感干扰”,而这,正是那种有洞察力的人或上世纪60年代吸食过多毒品的“瘾君子”所喜欢的词汇。
■迈克认为,所有“组织只不过是关系社区”。任何智商高于室温(大约20-25,译者注)的人都知道,商业要运作,仅有关系是不够的。譬如,如果没有货车和纸张,《金融时报》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迈克坚持认为,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都能找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希望他花一年时间来数清小圆面包上的芝麻粒,然后还能重复这一主张。
■迈克对宗教的鄙视。在我们谈话之后,他发给我一些关于灵商的补充观点,包括一份列出他眼中精神与宗教不同之处的大纲。他说,前者是“自由流畅的”、“男女平等的”及“解脱束缚的”,而后者是“结构严谨的”、“男权为主的”且“沉重压抑的”。我并不信仰宗教,但仍觉得这种言论有些无礼。
■鼓吹灵商的人认为,从本质而言,我们都是可爱的。迈克写道:“灵商恢复了……你恒久的真实天性,那是和平、快乐和爱。”如果他能看透我的心灵,我恐怕他会发现一些小小的愤怒和满腹的酸楚四处飘荡。
■灵商试图解决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问题。Reed Training称,这个课程教导人们如何解决“工作场所意义危机”。什么危机?今天早晨为我提供服务的那个男人并没有陷入对存在主义的恐惧当中。我乘坐的公共汽车的司机也没有。我可以断言,人们正以他们一贯的方式工作。
事实上,灵商是荒谬的。它就像拔苗助长一样没必要,但其概念又比圣诞老人的灯笼裤更加飘渺。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阅读了6万多字关于该课题的资料,尽管其中大部分都致力于给出灵商的定义,但我仍难以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
我的结论是,它完全没什么新鲜材料。它的拥护者只是那些新世纪探索性旅行者的商业同类,他们从所看到的每个宗教信条、精神活动或自助疗法中寻找形而上学的内核,并将拼凑的结果当作一个信念体系展示在世人面前。
但是,除了它的虚无飘渺,灵商也具有危险性。在它模糊的中心,隐藏着一个暗示:员工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不能将心留在别处,”迈克说。“你不能上班时是一个人,下班后又变成另一个人。”
我想说的是,将心留在别处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当然,人类是精神的动物,被探索生活意义的需求所激励。但是,我们发现意义存在于各种不同方式中——有些通过宗教,有些通过足球,有些通过罗南基廷(Ronan Keating)的音乐。寻找它的过程非常个性化,完全无需来自雇主的帮助。
译者/ 牛薇
from : ft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