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嘴注意了!读者爆料,不少餐馆售卖的野生黄辣丁为人工转黄,即被投喂了转色饲料的哦,由于鱼体一般无法通过皮肤排出色素。专家提醒,如果转色饲料中所含色素为人工色素,食用这类黄辣丁将对身体有害。
"速成鸡"尚未尘埃落定,"转色黄辣丁"又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近日,泸州合江籍养鱼户李先生通过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爆料:餐馆售卖的野生黄辣丁,全是假的。尽管肤色呈黄色,那是吃了转色饲料"由黑变黄的".连日来,华西都市报记者辗转多地调查发现,给黄辣丁投喂转色饲料,让其"由黑变黄"冒充野生,如今已成黄辣丁养殖"潜规则".
A 爆黄
黄辣丁吃饲料转黄?
求证地:泸州求证结果:多名知情人称,市面上的野生黄辣丁多为饲料转黄的人工黄辣丁
知情人爆料:"野生"黄辣丁十分稀有
爆料人老李,泸州合江籍养鱼户。在长江边养鱼已有多年时间,靠养殖团鱼收入不菲。
上月23日下午,坐在泸州合江县城长江边一茶馆里,老李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当今餐馆卖的野生黄辣丁,全是假的!几乎都是靠吃转色饲料由黑变黄的。而用转色饲料喂养黄辣丁,将人工喂养黄辣丁充当野生鱼卖,已成喂养黄辣丁的"潜规则".
老李说,野生黄辣丁十分稀有,如长江合江流域,一天能打捞二三十斤就不得了了。没转色前,人工喂养的黄辣丁,市场价约10多元/斤,转色后,人工变"野生",便可卖到近30元/斤。送进餐馆,价格更高得离谱,可能要150元/斤以上。
"鱼塘喂养鱼类,无论怎么生态养殖,养出来的鱼,其肤色全是黑黢黢的,原因之一,鱼塘水是一塘死水。"而黄辣丁吃了含有转色素的转色饲料后,转色素会淤积在体内不能排放,20多天左右,黄辣丁便可转色。
好吃嘴爆料:黄色黄辣丁已不敢吃了
无独有偶,就在老李爆料的同时,眉山洪雅籍一位"好吃嘴"也在抱怨:如今的黄辣丁真不敢吃,因为它身上的"黄",竟是靠吃"转色饲料"变出来的。这位"好吃嘴"姓刘,其老家在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新四村,刘先生说,之前新四一带鱼塘里的黄辣丁肤色很黑,品相并不好,卖出价较低。但最近两年,他发现鱼塘打捞的黄辣丁,肤色黄得非常漂亮。养鱼户对老乡道出内情:这不是野生的,是吃转色饲料变过来的。
他后来观察到,鱼塘养殖出的黄辣丁,几乎全是黑色的。不过,待要出塘前的一个月,养殖户开始往鱼塘里投放另一种饲料。待出塘外卖时,黑皮肤黄辣丁已"穿"上漂亮的黄色外衣,卖出价也高出先前许多。
"现在,肤色越黄的黄辣丁,我越不敢吃。毕竟不知道饲料中的转色素到底对人有无害。"刘先生心中疑团至今未解。
B访黄
"转色黄辣丁"为潜规则?
求证地:眉山及成都、泸州、宜宾、内江等地
求证结果:上百养鱼户证实,黄辣丁转黄的唯一方式为喂养"转色饲料"
养殖户:黄辣丁不"黄"鱼贩子不收
"如不变黄,就卖不起价,或者买家不收购。而要让人工养殖黄辣丁变黄,捷径即投喂转色饲料。"去年12月23日下午,站在自家鱼塘边,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新四村的养鱼户刘大爷说,他家有三个鱼塘,其中两个喂养饲料,一个没有喂养任何饲料。不喂饲料的,主要是自己吃。
由于水质问题,刘大爷家没有喂养黄辣丁。但在新四村一带,同行中喂养黄辣丁的很多。刘大爷透露,新四一带鱼塘里的黄辣丁几乎都是黑黢黢的。但鱼贩子来收购时,见黄辣丁肤色是黑色的,便主动给养鱼户支招:投喂转色饲料,等变黄了再收购。起初,养殖户们还半信半疑。鱼贩子再次透露内幕:"如今的城里人,吃啥都喜欢野生的、生态的。而吃客辨认野生黄辣丁的唯一标准,便是肤色发黄。于是,有人便瞅准商家开发出一种含转色素的饲料,肤色黑的黄辣丁变成黄色的。"吃过转色饲料后,黄辣丁们由黑变黄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5天。"刘大爷说。
中间商:黄辣丁不"黄"餐馆不好卖
随后,在刘大爷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一位黄辣丁中间商刘晓军(音)。
刘晓军透露,他组织卖出的黄辣丁,主要销往成都市场。"黑黢黢的黄辣丁,成都来的鱼贩子是不会要的。咋办?喂一个月转色饲料,等它们变成黄皮肤后,再打捞出塘卖。"刘晓军的话再次证实黄辣丁是靠"转色饲料"变黄的。
采访完刘晓军后,记者辗转成都、眉山、泸州、宜宾、内江等地,走访了近百家养鱼户。养鱼户们证实,人工喂养黄辣丁要想冒充野生的,当前唯一方式就是喂养"转色饲料"."实话实说,如今哪来那么多的野生鱼!"
据悉,转色饲料含有转色素,而转色素的成分,就是转黄精。
C追黄
转色饲料从何而来?
求证地:合江求证结果:饲料生意人称,转色料被查得严,需向厂家提前订购
养鱼户:转色饲料系从外地邮寄而来
上月23日,经多位合江籍养鱼户层层引荐,在合江的长江边,记者买到了半袋疑似转色饲料。
这家船体网箱的主人名叫王国成(音),当他从船体上搬出半袋饲料时,记者注意到,这个白色编织袋上,无标识,无厂家,更无质量检验合格凭证。编织袋上仅留有手写的"眉山"、"10件"字样,以及一个手机号码。"这是我买的转色饲料,用了一半,现在只有半袋了。"王国成说,他用这袋转色饲料,就是用于喂养黄辣丁和江团。
知情人透露,王国成手中的疑似转色饲料,来自合江养鱼户潘显贵。
"怕被查处,这些饲料是潘显贵通过邮寄方式从眉山寄到合江来的。"这位知情人说,做转色饲料生意的人,非常小心谨慎,但凡不熟悉者,他们都不会"接招".即使真正养殖户联系上了,对方也会来养殖鱼塘现场看后,才决定是否发货。
上月24日上午,记者根据这位知情人提供的饲料销售人员手机号,拨通了电话,对方拒绝透露姓名。刚开始他还夸夸其谈。得知记者打听转色饲料信息时,他马上三缄其口:"我没有做饲料生意,不晓得啥子转色饲料,找别人……"之后,电话被挂掉,记者再次拨打时,该手机号码已关机。
销售商:转色素为转黄精需向厂家订购
饲料销售员这条线中断。记者只好通过编织袋上的手机号码,再次尝试追寻饲料源。2013年1月3日,记者拨通了编织袋上的手机号码。
闻听记者从合江养鱼户处得知其手机号码,这位陈姓男子毫不含糊地证实,合江养鱼户买的转色饲料,确系他卖出,"我也是养鱼的,你要我可以帮你拿到。不过冬天饲料用得少,如果真的想要,只有提前向厂家订……"
昨日上午,记者又一次与陈姓男子联系。他表示,他手中的转色饲料,是从一位名叫吴建勇(音)的饲料生意人那里买来的。他向记者提供了吴建勇的手机号码,记者随即拨通。
华西都市报:你能帮忙买转色饲料?吴建勇:能买到,不过要在天气转暖后。如果需要,开春后我们再联系。需要提前说,厂家会按市场需求订单生产。毕竟转色料查得很严。
华西都市报:转色饲料里面的转色素,到底是什么东西嘛?
吴建勇:就是黄色素,也就是转黄精。有些是厂家配好,再卖给养殖户,有些则由养殖户自己掺入饲料中……
D问黄
问规 转色素、黄色素未写入饲料目录
去年12月2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将从合江买到的"疑似转色饲料"送到了眉山市畜牧局饲料安全监测站。站长叶志松表示,他们会将饲料送检,是否含有转色素尚待检验之后才知晓。"这半袋饲料已开包使用过,只能作为一般证据,即通过检验如含有黄色素,也只能证明里面含有黄色素,而不能作为追究饲料使用者、贩卖者责任的法律证据。"叶志松表示。
叶志松说,饲料生产有很严格的"饲料原料成分目录",且添加多少均有国家标准。凡没有被列入原料成分目录的,均属违规添加物。一旦发现,他们将对生产厂家、养殖户予以重处。
"去年4月,仁寿县畜牧局便查获了一起养鱼户投喂转色饲料事件,当时,该养鱼户养殖的所有黄辣丁均被处置了。"不过,叶志松透露,所有转色饲料均通过"地下网络"交易,要找到这条网络,仅靠他们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办到。"现在是冬季,鱼不进食,调查难度更大了。不过,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切断这条地下交易网络。"叶志松表示。
昨日,记者登录中国畜牧业协会官方网站--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查询了《饲料原料目录》,黄色素(转色素)没有写入目录。在《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的"着色剂"项目中,提及了叶黄素和天然叶黄素(源自万寿菊),但仅能用于家禽。叶志松说,色素原本将写入"水产动物"饲料目录的,不过最终未能写入。"凡是没写入的,饲料生产或鱼类喂养过程中使用了,就是违规。"
而按照之前爆料人老李的说法,即使是仅能用于家禽的天然叶黄素,也由于成本过高,多数饲料生产厂家并不愿使用,很多"三无饲料"所使用的,都是工业叶黄素。
问害 专家:人工色素食用过多对人体有害
昨日,记者先后联系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在杰、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教授王之盛。
董在杰说,黄辣丁人工喂养在我国技术比较成熟。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会使鱼体颜色更趋近野生。鱼体通过饲料吸收的色素,一般情况下无法通过皮肤排出,只能在身体内沉积。
王之盛则表示,投喂含有黄色素的转色饲料养殖黄辣丁,唯一目的就是改变黄辣丁的质量,即所谓野生,但这种做法不可取,至少属欺骗消费者行为。
如人工色素食用过多,人体肯定是吃不消的。因此,建议消费者,千万莫轻信市场售卖的所谓野生黄辣丁,毕竟野生黄辣丁很有限。
问辨 "转色黄辣丁":脾脏很大 肉眼可辨
"’转色黄辣丁’肉眼可辨。当剖开黄辣丁,凡吃过转色饲料,只要仔细观察它的脾脏,就会发现端倪。"知情人老李说,"转色黄辣丁"脾脏很大,有的和鸡肝子一样大,这样的鱼最好不要吃。鱼的肝脏很细很小,体内毒素主要靠脾脏化解。黄色素进入脾脏,是不能排放出去的,脾脏会慢慢肿大,鱼就会慢慢死去。因此,凡是投喂了转色饲料,这一塘黄辣丁必须尽快集体"打包"卖出去,否则,养殖户就亏大了。
记者手记
忍嘴或可打破"潜规则"
人工养殖黄辣丁冒充野生,靠吃转色饲料,这已成人工养殖黄辣丁的"潜规则".这条利益链上,有养殖户、鱼贩、餐馆老板和饲料厂家,其背后,却还藏着一个利益者,喜好野生的"好吃嘴".
从利益链看,逐利者"冒险"机会从何而来?并非他们自己创造,而是吃客自己的不忍嘴,给了他们"冒险"空间。"如今有些城里人,总喜欢吃野生的、生态的,不过哪有那么多呢?"采访中,一位养殖户的一句话,令人深思。
当然,在采访中,我们还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部门间交叉管理的尴尬。"水产养殖业,质检可以管,水务渔政可以管,畜牧饲料安监站也可以管。而现实是,谁都可以管,谁也没有管到底。于是在交叉管理的空隙中,逐利者找到了生存空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访者的这席话,更令人深思。
到底该如何才能打破黄辣丁养殖"潜规则"?很简单,忍嘴从个人做起,让所谓野生失去终端消费市场,"潜规则"或许便可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