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山区清洋街道办事处吕格庄村,有一黑作坊,在废弃的牛棚里加工豆腐,一到晚上就臭气熏天。"8月28日,吕格庄村民通过烟台政务网向政府部门举报,称本村一家豆腐作坊污染环境,而且是个黑作坊。根据举报信息,记者在9月1日来到位于烟台市的这家豆腐作坊,发现该黑作坊仍然继续生产,并未被查处或整改。黑作坊内的环境确实让人作呕:由于排污不畅,整个车间污水横流,淤泥满地,豆腐引来苍蝇漫天飞,加上车间闷热,作坊小老板汗流浃背,光着膀子做豆腐,汗珠全都流进豆腐里……这家黑作坊已经存在了7年,虽然之前曾被举报,但至今仍在将一批批的豆腐送到市场上销售。
暗访
闲置牛棚成豆腐作坊气味儿熏人村民难忍
"整个夏天,一到晚上大家出来乘凉的时候,就有一股股的味道从牛棚那边飘过来,都是做豆腐的那家飘过来的。"9月1日中午,记者刚来到烟台市福山区吕格庄村村南 ,就能隐隐约约闻到一股腐烂的味道,通过打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豆腐黑作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谁都不容易,但是不能因为你一家子人要赚钱,弄得整个村子闻这种臭味吧。"
吕格庄村民介绍,"里面原来是生产队养牛的,牛吃喝拉撒的地方,后来没有生产队了 ,牛也不养了 ,牛棚就闲置了起来。大概七八年前吧,这两口子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做豆腐,从那个时候,村里开始飘起豆腐的味道。之前还好,但是后来味道越来越难闻。"知情的村民告诉记者,牛棚里面的排水系统不好用了,"废水排不出去,都在牛棚里面了,做豆腐肯定有很多的废水、豆腐渣,长时间堆在一块,那个味儿简直没法说,我估计现在里面的环境,还不如当年牛棚养牛的时候好。"
不少村民表示,由于小院一直都是关着门,加上难闻的气味非常大,很少有人去过做豆腐的车间,"进去干什么,人家忙着呢,而且味道这么大,去了待不了一会就会被熏出来。真佩服他们夫妻两个,这样的味道都能忍。"记者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村里的这个豆腐作坊,这个作坊位于村里主干道的西侧,小院门口紧闭。还没有进门口,记者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豆腐味儿,味道里面掺杂着腐烂的气息。小院外面的空余地方,堆满了废弃的豆腐渣,还有一些生活垃圾,小院里面的车间虽然正在工作,但是声音非常小,从院子外面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如果不是村民引导,想找到这家豆腐作坊确实是有些困难。
敲开门后,记者见到一位中年男子。他看到记者后,问记者是做什么的,记者称想批发一些豆腐,而对方却上下打量着记者,然后说:"像你这样的,也不像是做买卖的人,你批发豆腐干什么?"记者称批发豆腐想给餐馆送,从中赚点小钱。没想到,对方警惕性立马提升,告诉记者:"餐馆都有人送,再说你是怎么知道我这有豆腐的,谁告诉你的?"见到对方开始怀疑记者身份,记者只好开始找借口,说来吕格庄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想买点豆汁孝敬老人,经过多番解释,中年男子才慢慢放松警惕,但是也变沉默了。
"我们这只做豆腐,还有豆腐皮,不做豆汁。"见记者不肯离开,对方告诉记者,"你如果想批发豆腐也可以,但是总要有个车或者什么东西,把豆腐运走吧,你要真想批发,豆腐给你便宜点,2块钱一斤。
现场
汗珠直往豆腐上滴淤泥满地苍蝇乱飞
记者通过聊天了解到,这名男子姓曾,就是这家小作坊的老板。在记者进车间到出来的这段时间,曾先生一直光着膀子,因为车间内温度过高,不得不脱了上衣,为了防止做豆腐时水溅到身上,曾先生用透明的塑料造了一个围裙,脚上穿着靴子。
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由于温度太高,记者脸上开始冒汗,衣服也紧贴在了身上。"这里面温度很高,你要是受不了就出去吧,这个地方一般人都受不了 ."记者在擦汗时,曾先生劝道,并且告诉记者:"你要是不喝水,一会儿出汗多了会口渴,我因为出汗比较多,所以经常喝水,要不然我也受不了。"
在观察做豆腐的过程中 ,记者见到曾先生全身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有些汗珠顺着胳膊就流到了手背上,然后落到豆腐上。"为什么不戴个手套呢?"记者问了一句,曾先生边干活边说:"戴手套麻烦,一直是这样做豆腐的。"当记者表示,汗都流到豆腐上,会不会不卫生时,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告诉记者:"小作坊就这样,咱又不是大厂子,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放心吧,豆腐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不会因为汗珠把人吃得病的,现在的人吃的乱七八糟东西多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在进入车间时,记者留意到,曾先生脚上穿的是靴子,随后记者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上:地面上全是大小不一的水坑,不少地方由于长时间存有污水,加上豆腐渣残留,经变质发霉后,变成了一滩淤泥。整个车间到处都是带有臭味的污水。在车间的门口,记者见到了几双鞋子,据曾先生介绍,这些都是在进车间的时候需要换的,"不换不行,鞋子弄脏了还要刷,把鞋泡坏了多心疼,还是靴子好用,用水冲一下就行了。"曾先生的妻子方女士随后来到车间,见记者穿着运动鞋进车间,便告诉记者,"你走的时候注意点脚下,踩一下味道就很难消。"
虽然很小心,并且车间地面上也铺了各种木板 ,但是由于污水太多,踩到木板上后,木板周围的污水还是溅到了记者的裤子和鞋子上。记者发现,这里的苍蝇也不少,而它们的重要集结地点,就是在做好的豆腐表面,来回的苍蝇并没有引起曾先生的注意,方女士则对此解释说:"苍蝇一直都有,飞就飞吧,也不能把它们打死,万一打死掉到豆腐里面,被吃豆腐的人吃出来了 ,我们的生意就难做了。"
从进车间到出车间,前后大约半个小时,但记者全身已沾满难闻的味道。在记者打车回城时,司机蒋师傅开玩笑说:"你这是去哪了?身上这个味儿有点大,这也就是我不大在乎,估计你这样别说打车,坐个公交车都难。"
疑问
豆腐都卖到了哪里黑作坊为啥7年没人管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豆腐分为南豆腐、北豆腐,区别在于做法分别用石膏和卤水,也称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那么这家小作坊做的是什么豆腐呢?记者问方女士时,她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诉记者:"我们这个豆腐不是用卤水做的,当然也没有加石膏。"但是豆腐既不用卤水又不用石膏,豆腐如何能成块呢?方女士说:"我们都是跟着别人学的,做豆腐会做,但是说的时候不会说,你就别打听了。"
随后,记者在车间的门口,却看到了半袋子石膏粉,上面写着:请适量使用。"这不是石膏粉吗?"记者问道。方女士告诉记者:"这个石膏粉就是很少用,用的时候也是按照比例来。"但是当记者追问比例是多少时,她表示:"按照经验来,心里都有数。"
方女士对记者说,做豆腐这个活很累,比普通的活都要耗时间和体力,"并且就是我们两个人忙前忙后,还要照顾孩子,但是一点办法没有,没有多余的钱雇人干活,自己能干点就干点,能赚点就赚点。每天早上五六点出去,上午十点就回来了,那会可以休息一会。"据方女士介绍,他们的豆腐并不是在当地村里卖,而是去赶集,"家里有个货车,早上起来就去赶福山大集,去了之后很快就能卖完,都是常客,大部分卖给饭店,也有当地人自己买个一两斤的。"据方女士介绍说,价格都是两元一斤,"现在这个行市,一斤豆腐赚不了几毛钱,一天卖个几百块钱,利润也就在一百多元左右,累死累活一个月下来也就三四千块钱,要养活四个人,孩子还要上学,不容易。"
记者从方女士的口中了解到,这家作坊已经在村里存在了7年。在车间内,昏暗的灯光照着脱落的墙皮,他们有的只是生产设备,却拿不出任何的相关证件。
"我们学做豆腐,是跟别人学的,刚开始跟着别人打下手,慢慢学会了之后,就自己干了。后来由于家里的原因,我们两个就从湖北搬到了山东,现在已经来了7年了 ,一直在这里做豆腐。"方女士告诉记者,从外地来到烟台后,之所以选择在吕格庄,也是迫于无奈,"别的手艺不会,加上城里租房子的价格比较高,我们也买不起,只好买了村里的这个牛棚,我们现在也算村里的人了 ,在这里做豆腐也成了一种习惯,不做这个好像就不知道会做什么了。"
但是,记者通过采访村里的人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吕格庄做豆腐,其实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个地方离城里很近,但是村里又没有人查,不用办什么工商营业执照,也不用交钱,这样做豆腐能省下很多钱,要是在城里,像他们这种条件,就不一定能让他们做豆腐。"
◎记者手记
这样的豆腐我们要吃到啥时候
一个豆腐黑作坊,如果说以前没有人知道,也许是因为市场对它太宽容,或者它的生产车间太隐蔽,或者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让它成为漏网之鱼,所以它能默默存在 7年。
如今,已经有村民因为其污染空气而不堪忍受,通过网络反映给了食药监局,但是它还是默默存在 ,并且照常生产,将一批批豆腐送到了大家的餐桌上。消费者毫不知情,生产者追逐利益,如果监管部门再不闻不问,那么这些黑作坊也许还会再继续存活下去,也许就不仅是7年,而是更久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家作坊的主人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上了大学,夫妻两个白天晚上忙活,就是因为自己有这么个手艺,就是想靠着手艺谋生,尽管他们的车间非常简陋,卫生状况堪忧。但是,如今的卫生环境等方面,显然已经不能符合现在的相关标准了。
豆腐黑作坊远不止这一家,就算取缔了吕格庄的豆腐黑作坊,也未必能警示其他村庄的作坊,并且在豆腐市场上,这种小作坊生产出的豆腐所占比例不可小视,能否规范起一个行业的卫生标准,让整个豆腐市场健康运作下去,生产的豆腐干净,消费者吃得放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但是,就在记者截稿时,黑作坊的豆腐仍然在生产着,明天的这个时候,又是一批这样的黑作坊豆腐送到市场,从市场转到饭店,从饭店进入市民的口中。这些黑作坊的豆腐,我们究竟还要吃到什么时候?
因报道而将其打掉,记者于心不忍,因为夫妻俩还养着两个孩子呢!一旦失此营生,生活将难以为继。所以,希望当地部门因势利导,真心地去管理,从而引导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