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92公交车上,一对夫妻站在一个有座位(照顾专座)的小伙子旁边,妻子抱着孩子,小伙看了几眼,车厢广播断断续续响起4次“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小伙没反应,突然,丈夫大骂:“看什么看。”连扇了小伙5个耳光,小伙被打得鼻血横流,镜框也被打飞,断成几截。两站路后,这对夫妻就下车了。小伙腼腆地说“没事”,被打后一声不吭,呆坐在位子上,鼻血不住地流。(8月25日《青年时报》)
近些年来发生在公交车上的各种纠纷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有老人争座随即开骂的,有双方互相推搡致伤的,也有一语不合大打出手致使公交车被迫停驶的,而这次的“公交车不让座”事件无疑又是另一幅鲜血淋淋的画面。而这一幕不禁让笔者想到了之前引起社会关注的电影《搜索》,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叶蓝秋因为被查出是淋巴癌心情大受影响,以至在公交车上大失风度,不禁不给老人让座甚至“调戏”老人,至此遭遇了强大的舆论压力;而现实生活中的这位瘦弱的小伙子是因为没有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立马就领教到了赤裸裸的掌掴暴力。这一掌掴事件立即将“公交车”拉入了人们热议的对象之中,但是笔者却觉得“亲,今天你让座了吗?”的问候语深深的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现实生活当中公交车让座之战役已经是堪称历史悠久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民众们都会觉得既然自己也是花了一块或者是几块钱上车的,那么就应该有个座位,而另一种思想就是既然自己有点小特殊,那么别人也就是应该给自己让座的。但是换个层面来说,既然大家都是“中下贫农”阶级,谁人都不会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已经到手的座位,那么怎么还会有人去做这个活雷锋呢?公交车上让与不让座这本就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因为这本就是靠着个人的道德水准在推动的自身言行规范。让与不让,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没有说不让座的会被判刑,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说让座了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让与不让,这本身就是个人意愿、个人道德素质的问题。
道德需要的是一种自觉性,激发道德的行为是需要友善的沟通、互相的体谅。更多的时候由“不让到让”的转变,是需要除了让座者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乘务员耐心的催促、乘客的善意提醒,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事先的一句“谢谢”。或许孕妇丈夫掌掴不让座的小伙缘于“满腔怒火”,小伙不让“照顾专座”缘于“道德滑落”,但是就仅仅因为不让座,就对人恶语相向、暴力相加,这种做法比不让座更加的不文明,更加的让人厌恶,这也更加的背离了道德的标准。更何况笔者对于此事件有这样几个疑问:那位魁梧的丈夫既然能够连续掌掴小伙子,为何他不去抱孩子让妻子休息呢?小伙子是个身形消瘦的人,假若不让座的是个身形健壮的人,这位丈夫还会是这样的“咄咄逼人”吗?显然这次的不让座就被掌掴是典型的“恃强凌弱”,不让座只涉及道德范畴,属于公德瑕疵,可以进行道义谴责,而无权占据道德高地,强行“私刑”。更何况据网友们的证实,那位身形消瘦不让座被打的满脸鼻血依旧不还手的小伙子,本身腿脚是有残疾的。那么,这样看来到底是谁不道德了呢?尚且不说用不道德来对抗不道德,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提倡的伪道德,更何况指望用暴力打出美德,只会让美德渐行渐远。
此次的事件与《搜索》主人公实在太多相近,或者可以是说现实中的升级版,我们虽然已经看到了开始,但是却无法猜到结尾,让不让座这一社会性的问题实在不应该成为文明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而现实生活中围绕着公交车让座的插曲日日都在上演着,不会因为一次的恶性事件而作罢。笔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面对现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道德选择,到底应该如何为道德世界构建更为良性的规则呢?又该如何给道德生长提供更加文明的生活环境呢?或许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公交车照顾专座该不该入法?我们还应该采取其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