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验货员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外贸动态
站内搜索:

美设置壁垒加剧摩擦中美贸易利益大于分歧

2012-03-08   发表:

  自从40年前中美两国逐步恢复正常贸易以来,两国经贸往来日益紧密,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467亿美元,是两国刚建交时的180倍,中美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尤其是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政策。在中美两国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时代,面对不断增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中国将如何面对?

  美设置壁垒加剧摩擦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首次超过了1000亿美元,达到1222亿美元,同比上升了20%,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尽管中美贸易的一系列数据足以说明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但是,随着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不断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从2009年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开始,美国陆续对我出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纺织品、铜版纸、彩电、钢管、家具等诸多产品下手,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挑起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进入2012年,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有抬头之势。2月1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出口施压,裁定认为中国输美应用级风电塔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对中国的太阳能硅晶、多类钢铁产品、大蒜和其他食品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措施。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将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而中国目前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型,所以未来中美贸易冲突还会加剧。

  产品竞争力下降是主因

  近两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深受影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尽快复苏经济,奥巴马政府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等措施,实质就是为自己的制造业寻找市场、保护本国产业。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本报记者表示,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的伴生品,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其实体经济。但是,发展实体经济就要扩大出口,所以美就希望中国过度地开放市场,这样就容易造成中美间的贸易摩擦。此外,奥巴马即将参选下一任总统,为了争取更多的选民,所以最近频频对中国发力。

  “美国之所以不断在贸易上打压中国,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相关产业因自身成本高而无法与中国竞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如果中国不对这种紧逼行为做出有力回应,美国的无理招数极有可能“层出不穷”,甚至“招引”其他国家效仿。

  对于美方频频指责中国利用汇率等手段对美国产品出口造成损害,白明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使然,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问题。他认为,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饭碗,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美国人反而因此享受了低价的产品等很多好处。即使没有中国提供这些低价的商品,美国自己国内也不会生产,也会从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最大的优势是高技术产品,而美国政府限制最多的正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所以美国抱着冷战思维,把自己的成长空间给堵住了。

  理性处理贸易摩擦

  事实上,在国际贸易中,只要存在着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各种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中美作为出口大国,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还会更多,贸易摩擦发生的领域虽然在增加,但是占中美贸易的比重依然不大,如何在保持两国正常经贸关系下解决好贸易摩擦呢?

  “关键是看中美双方如何冷静地处理摩擦、合理地处理摩擦,在发展中产生的摩擦,要依靠理性来解决摩擦,从而促进中美经贸有更长足的发展。”白明表示,未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要注意几个关键词,即竞争、合作、调整、对话。

  白明分析认为,所谓竞争,首先,回顾40年的中美经贸关系,美国一直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以后中美之间的贸易竞争可能会逐渐趋于水平型竞争状态。其次是合作,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减少竞争的机会。然后是调整,中美两国在产业结构上都需要有所调整,不仅中国,美国也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外,对话也十分重要。中美贸易摩擦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可避免,中美双方需要冷静下来,减少摩擦升级的机会,通过对话使双方达到互相理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也提醒,对企业来说,应该研究和关注国外政策动向,了解行业情况,了解进口国同行的状况,早作准备,尽量避免遭受“双反”调查。国内企业间也要加强交流协作,避免内部恶意竞争让国外企业渔翁得利。而一旦被起诉,则应积极应对,这需要企业熟悉运用WTO的游戏规则。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