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作为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的管委会主任的范珲,想好了该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旧居。“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范珲发愁的是如何种出万亩红高粱。“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不过,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10月18日《新京报》)
不得不说,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媒体和民众们就不曾安分过,又是奖金买房子的,又是作品加入教学教材的,媒体更是非常细节化的展现了高密当地官民的“莫言效应”,那种狂热和亢奋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文化时代的范畴。现在,轮到政府来“消费”莫言了,又是准备出资6.7亿元搞一个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等半岛特色旅游带,到准备花费一千万元种植的万亩红高粱,一个崭新的高密似乎即将扑面而来。“中国高密”、“紧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乡”等等的词汇,总是让笔者觉得这欣喜若狂中有种浅薄。
说实在的,在这个“资源就是生产力”、“名人效应”的社会,抓住一个紧俏的资源来尽快的发展自己并没有错,更何况由于文学名人而带动经济效应、旅游资源的国内并不是先例,要说去英国不去莎翁的小镇、去巴黎不去雨果的故居这些都是难免遗憾的,更何况中国的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呢?或许从获奖之后,莫言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成为了公共的资源,他代表的是一个地方、一个省市、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化。当地的政府为了能够提高人气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中了冲动的魔怔。先扔一千万”、“赔本也要种”,看似一种魄力,却经不起推敲。首先,种高粱造景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跟百姓商量了吗?其次是在景区的规划、论证上,官员一拍脑袋就要上马,征求百姓意见了吗?景区的利润和回报如何,投资有没有风险评估,万一玩砸了该由谁买单?
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想要复制出多年以前血海连绵的盛景,这一点笔者一点都不怀疑政府调动集中资源的能力,想要达成这一的特色旅游带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这样搭着文化的台,却唱着经济的戏,巨额的投资下的回报期、成本收益比例如何,有没有经过专业的科学评审考量?这些都是现存的问题。更何况据笔者所知,高密政府曾经鼓励当地农民种植红高粱,以每斤高粱补助一元钱的“诱惑”来吸引,但是依旧没有人愿意种植,这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种植红高粱的收益很低吗?既然已经知道了此次水很深,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经济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两翼,日益成为了一种模式化的发展思路。从河南驻马店烂尾的梁祝故里景区,到山西娄烦县孙大圣故里景区建设的搁置,这一幕幕耗费巨资不成效的景区建设难道不是警醒的号角吗?何以在经济还没有发展上来的时候,文学的底蕴和尊严就要被娱乐践踏式的消费掉呢?莫言的获奖的确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地方都是一笔财富,但是仅仅是一片红高粱就能够催熟当地的文化吗?仅仅是千万亩低盈利或者不盈利的工程就能够让高密扬名立万吗?显然不是,因为在商业性质浓厚的表象之下,根本不可能带来所谓的文学财富,这只会让文学演变成一场滑稽剧。这样滑稽没有之前“静逸”的家乡,恐怕莫言也创作不出什么惊世之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