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628.5亿美元,增长23.9%,高出同期中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中国对东盟出口1700.8亿美元,增长23.1%;自东盟进口1927.7亿美元,增长24.6%;对东盟贸易逆差226.9亿美元,扩大37.1%。相较于欧美日传统市场,中国对东盟国家贸易增长强劲。2011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继续保持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
认清障碍和挑战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彼此相依,民众间有着历史悠久的往来和传统友谊。2011年中国东盟建立正式关系已走过20年,双方在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双方贸易额正从20世纪70年代的5亿美元,将迈向2015年的5000亿美元。中国—东盟自贸区惠及了中国、东盟10国的经济稳定和增长,促进了东盟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内部凝聚力的增强。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双方合作中客观存在的障碍和挑战。
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都在根据自身利益预期进行判断,在享受与中国合作成果的同时也对中国产生疑虑和担心,导致东盟国家利益选择充满矛盾。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韩锋分析,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存在竞争,进而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竞争。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涉及的经济体、国家或地区都不是完整的体系和结构,这种结构性问题,不仅在中国东盟之间,在东盟内部也存在。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模式是外向型,因此,在对外经济结构中长期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对外经济贸易格局。但随着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容量增长缓慢,扩大速度下降,使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市场的趋同性通过竞争明显地反映出来。同时,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欧洲、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恢复缓慢,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对外贸易与外资引进。
此外,中国东盟在相互开放市场中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粗放性,有些合作缺乏务实性。自贸区优惠政策企业利用率不高,低于30%。
当务之急实施行业对接
面对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国与东盟唯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表示,2012年,自贸区建设要持续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当务之急是双方积极实现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取消关税后,尽快实施行业对接已成为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双方企业合作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行业合作可集双方的创新合作、务实合作、互利合作为一体,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相互开放市场中,打造好新的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是行业对接的作用所在,是实现互利共赢目的的必然选择。这关系到自贸区的生命力、活力和竞争力。
另外,我国应进一步对东盟开放市场。东盟十分想通过自贸区政策来分享中国大市场。我国应尽快减免部分特有产品的关税,或对部分仍有关税的产品实施单方临时性减免关税。比如,东盟盛产中粒咖啡,目前我国进口东盟盛产的中粒咖啡,仍有8%的关税。我国种植的是小粒咖啡,生产速溶咖啡需中粒咖啡和小粒咖啡2:1的配置,故我国需进口大量的中粒咖啡,这种进口不影响我国小粒咖啡种植和销售。所以,当前完全可以取消中粒咖啡进口关税,这既可满足我国扩大生产速溶咖啡的需要,又可减少我国对印尼、越南等有关东盟国家贸易的顺差,是双赢。
人文交流不亚于经济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双方经济合作的全面、深入展开,离不开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双方经济合作越密切,越需加强人文合作,否则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的成效就会被“打折”。
在中国—东盟第二个五年合作规划(即《2011年-2015年行动计划》)中,在中国领导人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见会谈时,均强调加强双方的人文交流,让友好关系深入人心。近些年来,双方在文化、教育、媒体、青年等领域已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双方的人文合作较之经济合作尚显不足。
我国发展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惠及民众。许宁宁建议,要将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根植于广大民众,增进睦邻感情指数,就需要突出体现双方人文合作的务实性,将合作落在实处,讲究合作质量,而不要形式大于内容;需要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实施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合作;需要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而不是回避或责怪对方;需要切实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调动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发挥其灵活性、广泛性的优势开展合作;需要我国各有关机构加强协调,统筹运作,以提高对东盟人文合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