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东风日产大连整车项目在大连市保税区宣布开工,成为近期动工的又一个大型整车项目。今年以来,包括通用、大众、日产、福特等跨国车企,再次在华掀起扩产狂潮,将触角深入此前未涉及的区域,完成全国产能布局。与此同时,包括长沙、大连、杭州、成都、常熟等城市,成为新崛起的汽车城“明星”。
以辐射能量极强的汽车大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是各地的一大主流发展思路。但是,近两年尽管汽车业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政策面也发出了收紧整车投资的信号,产能过剩隐忧加剧。有最新研发报告指出,“预计到2016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将上升至900万辆。”
跨国车企继续跑马圈地
此次开工的东风日产大连整车工厂,是东风日产两年多来的第四个扩能项目。这一项目一期总投资额50亿元人民币,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5万辆整车的规模,最终将在大连建成年产30万辆规模整车工厂。至此,东风日产拥有花都、襄阳、郑州、大连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南北纵横、中原鼎立”全新战略布局。
“大连基地的开工意味着东风日产‘北方战略’启动,沿海的花都和大连基地将实现物流南北对流,并与中部的郑州和襄阳相呼应。”东风日产总经理松元史明,向南方日报记者画出一张地图解释生产基地的全新布局。东风日产计划到2015年产销规模要达到150万辆,进入乘用车行业前三强。
去年以来,一线合资车企均已实施产能的全国布局。本月初,上海通用斥资70亿元的武汉基地开工,这是继上海金桥、烟台东岳和沈阳北盛之后,上海通用的第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将拓展中西部市场。上海大众更将触角伸进了新疆。去年,一汽-大众已经落子佛山,实现长春、成都、佛山的“铁三角”布局。今年,扎根华南的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也将开建新生产线。
车企跑马圈地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汽车投资热情。东风日产大连项目,从签约到动工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据大连官方介绍,东风日产整车基地是大连保税区成立20年来引进的最大产业项目,预计将形成1000亿元的产值,随着多个汽车项目的落户,大连汽车产业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研究报告称2015年汽车产能过剩成定局
日前,毕马威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访问了200位全球知名汽车行业公司的高管,超过68.5%的受访者预计,2016年中国的汽车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翻倍,雄踞全球。调查还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高达600万辆,已相当于德国汽车市场两倍的规模,预计到2016年,闲置产能还将上升至900万辆。
报告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对未来产能规划过于激进,也直接对产能建设造成压力。根据对中国主要省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目标的初步统计,预计到2015年末,全国整车规模将超过3700万辆,已超过2010年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公布的规划总和3100万辆。按照车企的最新规划,到2015年,销售排前十的企业总共将拥有近3500万辆的产能,加上第二梯队车企的规划,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两倍多于2011年的总销售量。
当前车市告别高速增长“黄金时代”,更加剧了市场对产能过剩的忧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继续去年的近乎零增长之后,今年前5个月,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800.02万辆和802.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9%和1.70%。汽车业内普遍判断,汽车市场“微增长”局面已经形成。中汽协预测,到2015年,汽车销量规模将达到2500万辆。因此从数据上比较,未来汽车业肯定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
行业酝酿大规模兼并重组
不过,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就认为,在汽车市场平稳发展的情况下,产能应该有15%的富余。因为对于一线车企来说,目前虽然增长压力加大但并没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的正常竞争中,也必然存在产能过剩。
当前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产能扩张大都是大集团和一线合资车企的全国布局。对于它们来说,现在不下注,在下一步的博弈中就将处于劣势。因此每个市场的调整期,反而成为主流车企进行产能布局的绝好时机。几年前,通用汽车在陷入破产保护“生死劫”的关头,仍不忘提速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换来的便是在新一轮增长中夺得生机。
因此对于跨国车企来说,扩能的机会仍大于风险,中国市场虽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但仍具有绝对核心的战略意义。福特汽车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萧达伟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中国车市年销量将从目前的180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3000万辆。长安福特在重庆和杭州展开激进的产能扩张计划,是着眼于在中国的长期竞争发展。
对于国内大型汽车集团来说,也需要快速地扩大产销规模,以在下一步将展开的产业兼并重组中取得优势。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在这种局面下,汽车业投资门槛也将提高。近期政策面已经收紧对整车合资项目的鼓励,并提出了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两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