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消费者走过华为宣传画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网站上,输入“Huawei(华为)”一词进行搜索,从2010年1月15日到2012年1月18日(《华尔街日报》网站能搜索的最长时限是两年)共有337条结果,几乎都是关于华为在海外扩张的新闻。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华为海外扩张覆盖了五大洲,既有印度、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不发达国家,也有美国、德国、英国等传统经济强国。
这家全球极负声望的美国财经媒体,给了华为这家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重点关注。另外3家中国的“世界品牌”——“Haier(海尔)”、“ZTE(中兴)”和“Lenovo(联想)”在该网站上的新闻条数,分别是42、160和316。跟报道华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动作”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同,有关这3家的报道内容通常只是产品信息。
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美国人是有多爱华为?”其实不然。从2008年开始,华为在美国先后进行了4次收购,出价均最高,但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华为吸取了教训,不再在美国市场上谈“收购”,甚至在去年年底宣称“计划缩减”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伊朗业务。也许正因如此,当华为低价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上热销时,《华尔街日报》给了其久违的正面评价:“它们(指华为低价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机,同时也让这个美国阶层实现了手机上网。”
“Huawei”一词似乎没几个西方人能念得出来
美国圣地亚哥一家廉价手机服务供应商的销售人员诺玛 梅嘉在去年10月一个生意清淡的晚上抱怨说,手机运营商Cricket Wireless开在街对面的营业厅门庭若市,把她的客户全抢走了。那个营业厅的亮点,就是在出售一款新型的低价智能手机——中国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低价手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华为价廉物美的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机,同时也让这个美国阶层实现了手机上网。最新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已在2011年底跻身美国智能手机销售排行的第7名。
的确,如果没有一部能查邮件、发微博、上网甚至消费的智能手机,似乎有落伍之嫌。以苹果iPhone为行业领航的智能手机,是目前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趋势。但苹果等品牌价格不菲,而近3年来的金融动荡让很多西方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品牌——华为。
随着电信运营商把目光投向美国电信业最后几个增长来源之一——让低收入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华为眼疾手快地“奉上”了一些最便宜的手机。
据研究机构Gartner Inc.统计,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一年里,华为全球市场份额从1.3%增至2.4%,几乎增加了一倍,其增长是因为吞蚀了诺基亚等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样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一年里,诺基亚虽在低端手机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却从28.2%跌至23.9%。
就目前而言,华为的手机产品一半以上都是卖给家庭收入在3.5万美元或以下的人群,NPD数据统计公司说这个收入阶层占智能手机购买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4。另据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低收入智能手机拥有者使用手机作为主要上网工具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用户。
美国手机服务提供商MetroPCS的总裁汤姆 凯斯,前不久在和分析人士谈到其公司新提供的手机依赖华为的产品时开玩笑说,他的护照里有中国签证。
看上去华为手机在美国市场的业绩蒸蒸日上,但这个品牌在美国消费者那里几乎没有任何认知度——“Huawei”一词似乎没有几个西方人能念得出来。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一些顾客甚至将“Huawei”误说成“Hawaii(夏威夷)”、“Maui(毛伊:夏威夷的一个岛屿)”。
有趣的是,这和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三菱公司(Mitsubishi)刚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候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不过Mitsubishi今天已是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所有人都能准确地叫出这个绕口的日本名字。